close

timthumb.jpg

〈圖片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〉

第三場評論原文出處請點技術層次引導出藝術層次

文章如下:

排山倒海、風馳電掣、力拔山河都不足以形容貝瑞佐夫斯基當晚的音樂會表現。18世紀作曲家李斯特憑藉著超人技巧,將單一鋼琴表現出百人樂團音響,叱吒歐洲,而《超技練習曲》更是征服全歐陸樂迷的曲目。簡單的三閃燈之後,觀眾席漸暗,貝瑞佐夫斯基以輕快的步伐踏上舞臺,禮畢後隨即就坐鋼琴前,十根大爪一放,累積多時的能量傾洩而出,不管是〈前奏曲〉大器彈法、〈馬采巴〉瘋狂節奏,還是〈激動的快板〉的直率觸鍵造成樂音熱血沸騰,貝瑞佐夫斯基不僅彈出黑白鍵最大值,也將觀眾情緒帶到最高層。

  貝瑞佐夫斯基的音色扎實有力,拳拳到肉,且全場無休息時間,及樂曲互換間隔也不過剎那間,如此不間斷的演奏,絲毫感受不出貝瑞佐夫斯基疲態,展現超人般的體力、耐力與集中力。〈甚快板〉快速的連續八度跳躍、交錯,技巧持續變換,那種侵蝕力令人難以呼吸;〈馬采巴〉左手半音階瘋狂飛奔,主題以雄壯、穩健姿態行走,中段柔板,貝瑞佐夫斯基詮釋出平靜的禱告聲,但是半音階持續於底層醞釀,讓樂曲不安感發酵,瘋狂至結尾,還有〈鬼火〉雙音旋律奔馳搭配伴奏開合大跳,〈狩獵〉音符群魔亂舞,貝瑞佐夫斯基都能將樂曲,以乘法詮釋,讓效果更顯突出。

  貝瑞佐夫斯基不僅彈奏快板遊刃有餘,對於慢板的琢磨也令人著迷,當中的優美旋律和層次鮮明更令人難忘。〈記憶〉主題柔順且服貼,高音清脆但溫柔,音樂似乎一直在述說往事,藉由演奏家演奏出,正如節目冊所撰文:「技巧在這首樂曲中早已化為無形,有的只是最誠摯的情感、最動人的音樂」【1】;〈向晚的和諧〉結尾句法,貝瑞佐夫斯基以弱音開始,走進細碎聲,最後引導出微小聲,越細小的音量,聲音越清晰,聽覺美感更趨於真摯,音量就如此延伸至終曲〈剷雪〉序章,雙手雙音顫音,綻放出片片雪花,覆蓋音樂廳,此刻才發覺,演奏家不僅將段落式的音樂將之連結,且更跳脫單純練習曲的定義,擺脫機械式的手指動作,將技術和藝術融會貫通,傳達出最誠摯的音樂。

  當晚演出唯一的疑惑在於鋼琴主體和音樂廳的殘響,〈幻影〉樂段中有著大量快速琶音段落,鋼琴琴聲的咬字(articulation)稍顯鬆散,聲音集中度不夠密,加上音樂廳的殘響比較哄,聲音全都混在一起,無法分辨主副旋律,略顯可惜。但問題點牽扯很多種技術層面,並非三言兩語,便能立馬判斷,純粹為個人當日所聞的會後感,或者是提出一個疑問,供大家思考。

 

註釋

【1】節目冊,第十一頁,樂曲解說撰文 / 呂岱衛。

arrow
arrow

    陳阿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