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Envision.png

圖片提供 /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

評論刊登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→出處請點

 

原文:

時間:2017/04/08 19:30
地點: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
圖版提供:台南市政府文化局 

作家焦元溥在《樂之本事》第三章節,引用日本文學家大江健三郎於《音樂與文學的對談》書中的訪談,內容述說:「音樂這們藝術之特別,在於作曲家寫出樂曲,其實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。至於那另外一半,必須靠演出來實現。『作曲家、作品、演出者、聽眾』,是音樂藝術實踐不可或缺的要素。」【1】當鄧泰山安可曲,蕭邦《升c小調夜曲》最後高音結束時,雙手雖已抬起,但能清楚聽到殘響的尾韻持續飄盪,此時不僅感受到音符裡的每一個想法,同時還有作品中獨有個性,演奏者用指尖傳達,聽眾接收並回饋,一來一往之間讓音樂廳成為空間藝術的平台,正如標題─寧靜致遠。 

2017年台南藝術節「國際經典」系列邀請第十屆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鄧泰山舉辦獨奏會。已是第四度聆賞鄧泰山彈琴,始終對於他的歌唱旋律線條無法忘懷,快速音群的流洩像極羊毛絲巾從臉龐順滑過,樂句尾端宛如棉花糖般,細膩、淡甜從〝耳〞尖化開;他那穩健地觸鍵總會撫平內心的凹凸,想法上詮釋總會與潛意識連結,透過琴聲藝術淨化、啟發內心深處。

「舒伯特是個孤獨的人,是個安靜的人,契合我的內心世界」【2】,鄧泰山用三句話道出對於舒伯特作品見解,以《稍快板,D.915》、《十二首蘭德勒舞曲,D.790》作為序章,沒有大鳴大放的曲式,更無轉換迅速的繁雜拍子,只有恬甜、淡雅地清幽小品;鄧泰山有別以往的美聲彈法,以輕盈卻力度的觸鍵,發出平靜落實地琴音,及行雲流水的歌唱,宛如讀到符合自我心境的小緘語,雖小巧但意義深遠;舒伯特作品並無厚重和弦,但鄧泰山彈出具有穿透力的單音,讓每顆音的餘韻填滿音樂廳,拉大了空間感,本就靜悄悄的會場,變得更屏氣凝神,殘響長度更加延伸。 

英國鋼琴家摩爾所著《無愧的伴奏家》寫說:「不管想成為『獨奏鋼琴家』還是『伴奏鋼琴家』,最重要的是得學會兩件事:第一件事,『聆聽自己的彈奏』;第二件事,還是『聆聽自己彈奏』。」【3】鄧泰山的豐富音色,歌謠式旋律,證明他不僅聆聽、省思自己的彈奏,更從樂曲的流動抓住作曲家欲傳達的樂思。舒伯特《c小調即興曲》,左手彈著緊湊三連音的節奏,搭配著右手旋律樂句,鄧泰山製作出不只是單純的主副順序的分別,從音色著手的他,伴奏以淡色系色彩包覆著鮮明的旋律,讓耳朵被優美樂句吸引同時,又無法忽略急促地伴奏聲,兩種音色的美感,力度的維質等,顯現演奏者獨有品味;蕭邦《C小調第13號夜曲》起承轉合的敘事,和那結尾迷人的極弱音,或者是《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》,帶有情緒起伏的快速琶音,與音群中透光的弦律線條,所有音樂都感染了空間,一點聲響都可能破壞這美好時光。終曲李斯特《追憶諾瑪》,演奏者挹注全部氣力,展現華麗技巧和多層次格局,鄧泰山於輝煌樂段還是不忘讓旋律歌唱,現場氛圍呈現出一種眾人齊聚舞蹈歌唱畫面,讓滿是炫技的樂曲多了新鮮感,就像濃郁起士蛋糕會添加微酸的蔓越莓,不僅平衡那濃郁感,層次豐富了,音樂變得有趣了,氣氛也更加不同了,這或許就是現場音樂獨有的特色。

樂曲的挑選、編排,再再考驗著演奏者的經驗,尤其是出現三位以上作曲家作品時,更要謹慎設計,如果太多重口味曲目,總會有膩口感,但如果又〝和平〞整晚,又少了一種飽足感;鄧泰山從高貴淡雅地前菜的舒伯特,到豐富多層次湯品的蕭邦,最終端上濃郁厚實主菜的李斯特,並以優美的蕭邦夜曲作為安可曲,平衡厚實主菜所帶來的衝擊,如此編排設計,讓人幾近沉浸在音樂中,順暢的詮釋,也讓人忘卻時間的流逝。科技日新月異,錄音技術方能化腐朽為神奇,距離也因為網路縮短,在家也能聽到遠在美國的音樂會,因此我們還需要付出時間和金錢進場聽音樂嗎?獨奏會結束後,我會說:現場有你買不到的感動。

 

註釋

【1】焦元溥,2014年,《樂之本事》,台北市:聯經,頁67。

【2】節目單內頁,藝術總監沈妤霖撰寫序文。

【3】捷爾德‧摩爾(Gerald Moore),鄭世文譯,1995年,《無愧的伴奏家》,台北市:世界文物,頁17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陳阿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