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timthumb.jpg

〈圖片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〉

第四場評論原文出處請點  動能十足的親子劇!

文章如下:

走進文化中心大廳,孩子的歡鬧聲宛如環繞音響,在耳邊響起,場外不僅設置主要角色人形立牌提供合影,且還販售著臺灣自製劇場週邊商品、音樂CD,看著孩子不害臊地擁抱這些主角立牌開心合影,還有專注的玩著需要專注度和耐心的桌遊,而場內戲劇臺上臺下多元互動,爵士音樂也擔任串聯劇情的重要關鍵,此場親子同樂一條龍設計,創造出團方和觀眾雙贏的局面。

  故事大綱述說,安安和莫莫,兄妹各自遇到無法解決問題而情緒化,並且將負能量影響週遭朋友,一天從天而降的一頂神奇高圓帽,將他們穿越時空到了屋頂動物園;動物園裡的動物因為不明原因,所以失去各自專長,如小班(梅花鹿)是聲音、湯米(熊)是節奏、吉利丁(長頸鹿)是看譜能力,還有飛飛(豬)是合聲,兄妹倆用自己所長幫助動物找回遺失的專長,完成任務回到現實。

  教育觀點來看,劇本製作很成功,藉由哥哥妹妹發揮自己所長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也對於自己不能因為情緒而波及他人之自省。戲中,哥哥和妹妹於拯救動物時,都會邀請觀眾一起執行,例如拯救小班時,妹妹唱著不同曲風的「小星星」,用熟悉的音樂歌詞,轉變曲風,新鮮感十足;也以輕鬆、簡單的肢體動作,即興舞蹈幫助吉利丁,看著親子熱情跟著唱歌、跳舞,甚至邀請上臺,大家參與踴躍,劇團戲劇在互動部分,掌握得很成功。

  爵士樂擔任親子劇的音樂要角,在臺灣是少見,不過成效比起用古典樂顯現另一種風味,例如用耳熟能詳的音樂,改編成紐奧良、swing、華爾滋之三種風格,因耳熟的樂曲本身就少了距離感,讓孩子和家長都願意開口唱,甚至展開肢體跳舞,且孩子也因不同曲風產生不同律動、搖擺,驚艷點在於之前筆者觀看的親子劇都在強調「靜態」的聽音樂,而沒想到也可以用「動態」的舞動來認識音樂。現場四隻動物布偶,是由兩位操偶師操作,他們賦予每隻玩偶獨特的聲音和個性,且有趣的是,他們在操偶時,本身不僅有當下的情緒,且還投射至布偶,讓筆者可清楚感受到布偶的情緒波動。

  劇團在製作「動態」手法上,有十分獨到的處理方式,不僅讓大小朋友融入其中,且現場氣氛也被炒得十分熱絡,但「靜態」的比例相對較少,例如妹妹在歌唱抒情段落時,本可以靜靜地將焦點放在舞臺上的演唱者和演奏者,但哥哥還是下臺與觀眾擊掌互動,讓孩子又動了起來,專注力反而轉離舞臺,動靜比例如果調整,效果或許會提升,小小建議提出。還有一點是,當日文化中心場館人員不知是疏忽,還是人數不足,中場休息時間大批兒童奔跑至舞臺上方,不僅沒有護欄的舞臺高度增加孩童的危險,同時舞臺上方道具如有損壞也會影響下半場演出,雖過程約只有短暫的3分鐘,但是意外還是盡量避免

arrow
arrow

    陳阿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